十七个字的开篇句告诉你本章的走向。作者将要探讨英语散文的古典传统。从过去时态“曾经有一段时间”和副词“总是如此”来看,我们推断作者将以对经典的讨论作为跳板,引出他提出的另一种观点。我们得到了一张路线图。
注意哈克的句子是如何以“曾经有”(There was)开头的,将逻辑主语略微延后了一段 时间。这种延后首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过去一段时间的概念,然后才引出优秀写作的主题。虽然这种语法延后并非滥用,但它将时间段限定为既定的过去时间。曾经有一段时间。它存在过,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。
哈克也许可以写一个更短的句子,但它会缺乏对过去时光的同样清晰的关注
过去,好作品总是以文学经典来定义。
过去,好作品总是以文学经典来定义。
文学经典曾经定义过好作品。
即使是“adverting”一词的不寻常用法,也与句子相得益彰,营造出一种在更常见的用法中不那么明 电报号码 显的文学氛围。对于那些不熟悉“advert ”这个动词的读者来说,他们可能已经从阐述中学到了一些知识。句子的所有部分共同作用,营造出一种效果,并设定了方向。
有时,短句是必要的,尤其是当一系列句子能够形成修辞效果时。以下是弗兰·科尔曼(Fran Colman)所著《盎格鲁-撒克逊人名语法》(The Grammar of Names in Anglo-Saxon)第二章开头附近的一段话中的十三个单词:
名字是由人选择的。名字是由人赋予的名字是以人类为中心的
三个短句构建了一个更大的概念,前两个句子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个概念。作者在前两个句子中使用了被动语态,由此产生的平行结构使得“人”这个重复的短语能够传达“人类中心主义”的含义,并将本段的主题(名字)牢牢地印在读者心中。
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会用主动语态来重新表述这些内容。但这样做是错误的,会破坏段落的连贯性。如果科尔曼 邮寄线索 用主动语态写作,我们就不知道这段话是关于名字还是人物的,句子的顺序也会变得笨拙、不连贯,而不是合乎逻辑的推进:
人们选择名字。人们赋予名字。名字是以人类为中心的。
当然,我们并非总是一次就能写出最好的句子。这种技巧体现在修改阶段,在这个阶段,我们逐字逐句地审视自己的作品。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自己的作品,我们能看到哪些地方出错了,哪些地方跑题了,哪些地方虚张声势了。作为作家,我们应该反复审视,删除 曾经有一段时间 不必要 不要把任务和交付留到最后一刻 的词语,保留必要的词语,在恰当的时机插入重要的细节,并让语法服务于强调、衔接和逻辑。最后,一位优秀的编辑能帮助我们发现那些我们仍然没有发现的地方。